三杯石鸡是庐山的传统菜肴,因烹调时不放汤水,仅以三杯鸡调味品将鸡肉焖烂熟透,故名“三杯石鸡”。

主料:鲜石鸡(约700克)

调料辅料:封缸酒一杯,熟猪油一杯,酱油一杯。加加麻油、红辣椒、葱、姜、蒜少许,生粉少许。

烹制方法:1、将鲜石鸡宰杀,去掉内脏、爪皮和头部,用清水洗净,生姜刮皮切成厘米见方的小丁,葱白扎成把。

2、洗净的石鸡肉切成约4厘米左右长块,装入砂钵内,放葱姜、下三杯调味品,加盖待用。

3、取泥炉或木炭,或煤块点燃,液化气炉亦可,最好是木炭,将装石鸡的砂钵(或其他锅器)放在炉上,文火焖制。水干时淋入麻油,适时翻动,焖于熟烂离火,盛入盘中上桌。

自古庐山有丰富独特的“三石”(石耳、石鸡、石鱼)资源。石鸡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涧、溪泉阴湿地带,属水陆两栖动物,白天深藏于石缝洞穴之中,夜间外出戏水、觅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每年10月间,它便蛰伏在岩洞内,直到次年3、4月才从洞中成群缓缓爬出,开始新的生活。

石鸡其实和鸡并无亲缘关系,它是棘蛙的一种,属无尾目,蛙科。因此,它形似青蛙,但与青蛙又有区别,背面及四肢呈灰褐色,布有黑点纹,前足四指爪无蹼,后五指爪有蹼,腹面灰白色,平滑如石板。

每到夏天,兰宝石般的夜晚,石鸡常常成群而出,匍匐在山涧岩石上纳凉、戏水,诱捕食物。此时正是捕捉石鸡的大好时机。那一阵阵“啯啯”之声,是雌雄石鸡召唤情侣的歌声。庐山早年的产量较多,人们抓捕石鸡要挑大个的,现抓捕石鸡的人多了,石鸡的产量有所减少。

石鸡个体肥大,大的有半斤,小的不足二两,肉质细嫩,香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比鸡肉细嫩可口,因而得名“石鸡”。

庐山石鸡味鲜肉嫩,营养丰富。自古为九江、庐山地区滋补山珍,是九江庐山的地方名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石鸡菜肴类别有“三杯石鸡”、“醋溜石鸡”、“红油石鸡”、“烧烤石鸡”等等。

典故:(一)在民间,美好的事物常常会赋于一个美好的传说。石鸡也不例外,在“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的庐山汉阳峰,有一汉阳台,台前的峭壁叫禹王崖。当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为疏浚9条泛滥的江水,在汉阳峰默默绘制《驯洪图》时,遇到了不少难题,他天天坐在这里为“疏九江”而苦思。一天,一只硕大的麻灰色的“蛤蟆”蹦到他的脚前,鼓着圆滚滚的眼睛,上下颚一张一合的鼓噪声,像是向大禹预告着什么,而后朝崖石下蹦去。大禹好奇,跟随而行,走到岩洞前只见一股清泉奔流泻下,“蛤蟆”立在溪水中,口中吱啯、吱啯,两眼望着大禹连续朝一个方向蹦跳九次。大禹眼前一亮,随即挥剑向崖洞砍去九下。霎时间,穿过崖穿过崖洞出现九条溪流向一个方向流去。大禹喜出望外,一幅疏浚九江的《驯洪图》在大脑形成。为此,大禹想到要感激启发自己凿山溢洪的“蛤蟆”(即石鸡)。对着“蛤蟆”说:你非蛤蟆又似蛤蟆,就称你为石鸡先生,你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从此,大禹触情生智,遇山凿洞,引水过崖。这一创举后来成为大禹治水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沿用。而生长在庐山石涧中的“蛤蟆”从此多了一个雅号石鸡先生。

(二)民国时期,牯岭街的“爵禄酒楼”是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以牯岭地方名菜著称于世,因此,成了当时国府要员办宴之处。那时蒋介石夫妇、还有孔祥熙、宋子文、陈诚、张发奎、熊式辉经常光临,在此设宴款待贵宾。

当时“酒楼”每天上市的名菜实在诱人,专供地方特色名菜,如有“三杯石鸡”、“醋溜石鸡”、“石鱼香丸”、“石鱼炒蛋”、“石耳清蒸鸡”、“龙眼石耳”等等。一次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来“爵禄酒楼”宴请客人席上的菜肴都用了庐山“三石”的特色名菜,客人一时兴起,风卷残云,顷刻而光,连连称赞主人的盛情。因此宋美龄对“酒楼”的庐山“三石”名菜十分满意。以后每次宴请客人都定在“爵禄酒楼”用庐山“三石”款待客人。“爵禄酒楼”也因此名气大增,从此庐山的“三石”的来山的游客中广为流传。

 

                                   ——《寻庐文化报》20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