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已经三十多年了。由于时间和历史的推移,他早已走下神坛,回到人民中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身前的诸多趣事,往往成为今人思念的话题。
翻开这位伟人生前在位时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其中第一卷第105页说到:“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基础。”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代表前委写给中央的一封信中的话。在后来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文中,除了说明这封信里“一年争取江西”,规定时限“一年”,有点不妥外,再次肯定信中对形势的分析和决定都是对的。这篇文章意在消除共产党内对革命的悲观情绪,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严肃的回答,意义十分重大。
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江西工作大纲》中提到:“斗争较发展的有信丰、于都、赣州(注:这三个县在赣南)、德安、九江……”,“能够发动斗争的只有德安、修水、弋阳……等县”。“南浔路上之德安、永修等县的工农在组织上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会把德安放在第一位呢?修水还是他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重要发祥地呀!为什么中央在江西工作大纲中,赣北提到的第一位都是德安呢?我常想,德安之所以放在修水之前,放在九江之前,放在永修之前,这绝不是随意的。除了基础的好坏,份量的重轻之外,肯定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特殊原因。这种原因必定跟毛泽东自身的亲历感受有关。
秋收起义爆发前的一两年间,毛泽东深入湘赣地区广大农村,考察农村阶级和农民运动,到过不少地方,不仅到过湖南,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还来过江西很多地方,以湘赣调查为基础,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名文章,为后来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了必要的社会和思想准备。湘赣大地上遍布他的足迹,到过德安也是有可能的历史现象。
当然,我们的话说,不能把可能当成事实。为了揭开这个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论证:
1、毛泽东当时身份并不显赫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以前,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并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共两党都没有安排“毛委员”担任实质性的重要职务。更不要说在军队中任职。他只负责一般的农民运动,身份并不显赫。他有机会冷静地洞察农民这支改朝换代的重要力量,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而国共两党要人的态度是: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主要领导把“农工”只当作“扶助”对象,不算是依靠力量。陈独秀及共产党主要领导则不敢发动农民群众,甚至跟着指责农民运动为“痞子运动”。
毛泽东亲自倡导“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的许多决策和理论都是从实际出发的,都是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他在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对广大农村亲身调查和考察,接触过各地农民运动骨干,当然也包括德安县在农讲所学习的何奎光等人。这样,毛泽东来德安,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有现实性了。
由于身份不显眼,他从事农村调查,不会有前呼后拥的派头,也不会留下过多的迹象。后来,德安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府,有“小莫斯科”之称,与毛泽东的主张完全一致,这就决不是偶然的了。
2、方明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
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安籍作者方明写了《毛泽东来何家畈》故事二则,在《博阳河》内刊上首登,近年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满天风雪——杨超的故事》,又再次确认了这一说法。
文中提及毛泽东来聂桥何家畈,一共有两次。而且这两次记忆,都很有特色。
一次是1926年初,当地人把这个高大的男子汉,又梳着分头发的外乡人,当成“女人”。
一位相面先生看过毛泽东,说了句话:“此人长相非凡。男人女相,南人北相,如果再来个武人文相,那就贵不可言了。”大家知道,毛泽东蓄长发、分发型、不长胡须、细皮嫩肉,女相已有见证;他站在南方人中,好比鹤立鸡群,高个子、大块头,性格豪放、语多惊人,俨然是个北方的汉子;武人文相,在以后的岁月中也得到证实:他文质彬彬,却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理论,亲自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率领千军万马,搞一辈子武装斗争,不是武人,又是什么?可是,他自身却从未背过枪,从未打过枪,也从未挨过枪。外表就是一书生,而且诗文书法了得,在儒雅谈笑之间,把旧社会打得落花流水。
一次则是1926年底,他在杨超、何奎光等人的陪同下,在德安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给德安的早期共产党人以极大的鼓舞。
3、烈士的遗孀杨光英非常肯定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安县党史办同志在聂桥现场采访已定居河南新县,来德安探亲的杨光英老人。她是革命烈士何奎光的原配妻子,时年84岁。据她清晰地回忆,那是民国15年(即1926年)的事,毛泽东的确和杨超、何奎光在德安有两次相聚过。
何奎光,1900年生,祖籍河南光山县何家店,随先辈落户在德安何家畈(因迁居的何姓人多而得名)。幼年与杨超、扶国权等读书于木环垅陈村私塾,民国7年入郭氏沈毅学校,接受新思潮,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毕业后,同杨超、扶国权等就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在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民国15年春,去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亲自聆听毛泽东的讲课。这时间,与毛泽东结成的感情虽无人叙说,但可以联想。同年九月,何奎光随北伐军由韶关转回德安,从事农民运动工作,担任县委委员、农民部长,后又当选农民协会主席。何奎光是德安县人民革命史上有传记的著名的革命烈士,1929年,不幸被敌人枪杀,还将其头悬在北门城楼上示众。对这样一位忠实于农民运动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先烈,其遗孀的话可信度是很高的。
据德安燃料公司原党支部书记扶太启回忆:何奎光的妻子杨光英在丈夫牺牲后三年,改嫁给扶后雍,当了扶太启的十二伯母。她是一个很精明的女人,从在他伯父家生活的情况就可知道,她说的话是有根据的。扶太启年轻时候也听说过。
又据何奎光的堂侄何金照妻子颜怀秀(81岁)告诉我们,她49年嫁到何家畈,其婶娘杨光英的确说过,毛泽东在何奎光的陪同下,在这里开过会。其子何耀海也确认听到过,开会的地方,就在杨世根的侧屋,当时村子周围有很多大树。何奎光的童孙何培创近年建新房一幢,常年在外。杨阴宇烈士的后人杨大林(宝山5组村民)还说,毛泽东在这里住过18天。
4、杨姓居民与杨开慧同宗
在德安聂桥、邹桥和吴山一带,杨姓居民中,字辈里诸多“昌”字和“开”字,究其家谱,“士风昌开胜,光先世大成”,跟湖南、河南皆是同宗同源。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妻子杨开慧与德安杨姓,原是远房本家。毛泽东来何家畈时,又住在杨阴宇家,有杨超、何奎光相陪。在那种年代,用走亲戚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据革命烈士杨开全传记所载,杨开全,邹桥杨坊人,生于1889年,江西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大革命时,受共产党影响,毅然离开地主家庭,投身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文化高,在革命队伍中德高望重,青年人尊他为“杨老先生”。他一直担任中共德安县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和德安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直到被捕入狱,宁死不肯在自首书上签名,后被敌人残酷杀害。他是否与毛泽东见过面,受谁的影响,参加革命,从理论上可以推断,但从史实上已无从查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