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红茶,主产于修水县。修水县位于赣西北边陲,境内山峦重叠,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有利于茶叶生长。唐时,修水就盛产茶叶。宋代,修水生产的“双井茶”,就已名扬海内,誉满朝纲。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山谷(1045—1105),名庭坚,就是修水双井人氏。他曾经赠双井茶给苏东坡,并赋诗曰:“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他还以双井茶力推京师族人,族人交致之。宋代文人欧阳修,在“归田禄”中称赞修水双井茶云:“自景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他并以“双井茶”为题赋诗曰:“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候家,一啜尤须三日夸。”清道光间(1821—1850),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红茶起自道光季年(1823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岗教以红茶做法”。尔后,宁红茶的制作精益求精。从鲜叶到成品,分初制与精制两个过程。初制又分蒌调、揉捻、发酵、干燥等四道工序。红茶使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适度氧化,做成条索紧结、锋苗显露的红毛茶;然等道工序,做出外形秀丽,色泽乌润,香高持久,叶底红亮,滋味醇浓的宁红茶。《茶叶全书》作者威廉?乌克斯在书中称赞说:“宁红茶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又说:“修水县所产红茶,为名贵之拼和茶,外观在色而有芽尖,条子紧密,汤色佳良”。由此可见在清朝时宁红茶已名扬中外。
宁红最盛时期,是“清光绪十八至二十年(1892—1894)宁红输出量每年达三十万箱,加上付产;总产达到三十万担,修水占80%,即达二十四万多担。”“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就有宁红贡品一太子茶生产。民国三年(1914),宁红主要产地一山口漫江,罗坤化开的“厚盛福”茶行,生产的“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得到国内外茶商、专家的赞赏,每磅卖四十八两银子,销五个国家,荣获“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国民八年(1919),同地莫雪岷开的茶行“怡和福”,生产太子苛“奇奇”号,在上海出口,每磅卖二十四块银元,并得了一千二百块银元奖金,还授予“山漫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奖状。
修水茶叶在最盛时期,曾达百余家,其中有广帮十余家,帮三十余家,本地帮六十余家。此外,在有俄商洋行之分行数家。
抗日战争期间,荼农背井离乡,茶园荒废,茶市凋零。印度、锡兰、日本茶叶挤进国际市场,宁红茶外销遂一落千丈。到解放那年,全县仅残存茶园面积二万二千四百亩,年产茶七千四百多担。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植下,宁红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解放不久,就成立了修水茶叶试验站(即现市茶科所),茶改委员会,茶叶生产办公室等专门机构,配备了大批人员,深入茶区,宣传茶叶采制新技术,垦复老茶园,播各新茶园,发放大批茶叶贷款、予购定金、奖售化肥和粮食,从技术、资金我、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援。经过多年的努力,使一度衰败的宁红茶扶摇直上。目前全县有国营茶(林)场十四个,精制茶厂三个,社队茶场二百八十多个,茶园面积将近十万亩,茶叶年产达到三万担,并且出现了一批高产,速成茶园,如黄沙茶场,1983年19.5亩高产茶园,亩产干茶937.9斤;3.21亩密植速成茶园,实现了“当年种,当年摘,二年亩年超半百,三年干茶(亩产)满三百(斤)”的典型。该场1980年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修水茶厂生产的宁红茶,在《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厉果展览会》,博是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并荣获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宁红茶品质优良”《荣誉证书》。
——《寻庐文化报》200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