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楼又名庾楼、庾公楼、复庾楼,别称南楼、北楼,景观称作“庾楼明月”;明清时为“江州十景”之一,也是当时地方官员宴会赏乐、饯别接风的场所。更多的骚人登临酬唱,迁客吊古抚今,留下许许多多诗章,为九江增添了文化色彩,更是历史步伐的见证。因始建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难下断语,从晚唐诗人王贞白的《庾楼晓望》①诗句“三百年来庾楼上”推断,约建于隋或唐初。自唐迄清记述庾楼的诗文不少,从中反映出移建5次,楼址4处。最后的遗址在今西园之北的滨江大道。历史上不同姓氏的王朝更替,几番政治风雨的冲刷,庾楼屡圮而复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时社会是政通人和还是民不聊生,从而看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兴衰,反映出地方当政者的文化心态。庾楼毁去已150年,今人没有见过它的宏伟风貌,然而打开尘封的方志家乘,庾亮楼的沧桑经历,丰富而厚实的文化积淀,必然会震撼你的心灵!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推断,楼址有4处,初创和改建了5次。先后依次是:
湓口城志的庾亮楼,创建于隋或唐初。湓口城即晋代湓口关城,位置在今老火车站一带②。
白居易《初到江州》诗云“庾亮楼南湓口东”,指出庾楼坐落城南、湓水河口(即龙开河)在城的东边,是对湓城地理的写实。从南唐诗人徐铉的“柳影连彭泽,湖光接庾楼”诗句看,当时还存在。它的被毁可能与宋灭南唐大将曹翰破江州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破坏有关。
西园后城上的庾亮楼,移建年代难以稽考。北宋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庾楼的记载。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对江州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收载不少,如对浪井、龙开河、琵琶亭、九叠楼等记叙甚祥,唯独不载庾亮楼,可见那时已不存在。直到百余年后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成书的《庐山记》、《元丰九域志》才出现记载。《庐山志》云:“……今井(浪井)在衙城内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即长江),凭高眺远,为一郡之胜。”“后以(庾)亮尝为江州刺史,因名此曰‘庾楼’。实非当时秋夜所登之遗址也。”由于文中提到浪井和西圃,今天可以“对号入座”,知楼址距浪颉不远,就在西园靠北古代城墙上。至于西圃是不是西园,还有则史料可资参照。南宋岳珂(岳飞之孙、在江州出生成长)所著《桯史·日官失职》条载:“嘉定己巳(1209)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圃”和“园”在字义上是一个意思,只是文人称“圃”、俗人叫“园”罢了。浪井坐落今天的西园,可印证古代的西圃。因此楼址应在今滨江大道西园这一段,也就是宋代州衙后面的州城城墙上。
江边石矶上的庾亮楼:始建年代没有查到资料,推测是南宋移建的。宋末元初,庾楼还矗立江岸,雄姿峻拔,因此当时江州的降将在庾楼欢宴元军统帅伯颜。元朝以武功开拓疆土,马上夺取江山,排斥南人,官员中罕有文人,地方官员不可能移建庾楼,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元朝立国不过几十年就发生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攻战了江州城,庾楼可能毁于此役,自此江州不再属于元朝政权。
明初,翻阳诗人有一首《宿浔阳》诗,反映了庾楼毁原由“庾楼矶废迷烟树,犹记楼船争战处”。庾楼坐落江岸,是攻城的障碍,被毁是情理中的事,明代《名胜志》载:“九江府治后百余步有庾公楼。”又嘉靖《九江府志·方舆》云:“庾楼在府志后城外十余步,滨大江。晋城和间,庾亮镇江州所建……后兵毁。正德间,知府李从正因旧址立石于上,匾曰‘庾楼故址’,今亦废。”(该石刻现藏市博物馆)宋代庾楼建在城墙上,明代说在城外“滨江”,再有一则史料证实江矶上确曾建了庾楼。嘉靖五年(1526),新任九江兵备道何棐到职,有一天巡视城防,“西至江浒,有矶倾突,下瞰千尺,从者曰:‘此庾楼矶也。’予曰‘楼安在?’从者指曰:‘矶傍遗墟,瓦砾存焉。旧出江百武,岁远水冲,所余者仅此。’”这一问一答,表明江边石矶确曾建过庾楼。居民呼石矶为“庾楼矶”。
复庾楼的创建:何裴有感庾楼被毁,景物淹没,“盖以庾亮都督江州,有楼今废,欲纪其名也”的心态,“乃即厅左高阜‘宾庐亭’其创楼五楹,匾曰:复庾楼”。又“复庾楼在兵备按察分司内正厅左岗,嘉靖六年副使何裴创建”。再“兵备按察分司在郡城东玄妙坊,去府治一里许。”(引文均摘自《府志》)玄妙坊旧址何在?今烟水亭内一块元代延祐六年(1319)《江州玄妙观庙产碑》解开了疑团。据说该碑是“文革”中期出土于九江市肉联厂,而肉联厂可能是玄妙坊遗址。玄妙坊得名于玄妙观,兵备道署又坐落在玄妙坊。据此,复庾楼遗址应距肉联厂不远。万历年间复庾楼仍在,有当时的兵备道葛寅亮咏复庾楼诗为证。复庾楼被毁可能与南明弘光元年(1645)左良玉火烧九江城有关,史称“乙酉兵变”。
府署后城墙上的庾亮楼:明末兵燹,复庾楼被毁。清代顺治十二年,九江知府王孙章重建庾亮楼,仍建在宋代原址城墙上。清康熙地方学者文行远编撰的《浔阳蹠醢》载:“庾楼久废,顺治间太守王孙章重建,在府治后城上。”又“庾楼下有水亭、月榭、凉厅、燠室、山涧、石池、号北林院。言可分东西二林之胜也”。乾隆时,学者钱咏在所著《履园丛话》中载:“九江府治后城上有庾楼……楼下即浔阳江也。”对照同治《德化县志》府城图,近江城墙上绘出楼台一座,标明“庾楼”字样,楼在延支山之西,迎恩门(今西门口)之东,即今西园地段外侧。据记载,乾隆、嘉庆年间都有过修缮。庾楼的彻底毁坏当在咸丰初年,太平天国政权据城时期。
庾楼自唐代迄于清代,千余年来都有诗文涉及,或载于游记,或编入方志,或散在文中诗集中,众多的咏记诗文足可汇于一册。已发现的最早咏庾楼,是唐代白居易的《初到江州》诗,相继有元稹、许浑、王贞白、孙元宴、郑谷、徐铉等人的作品,宋代有陈舜俞、王存、苏辙、陆游、陈洪谟、徐岱、柳邦杰、刑济功、寇天与、葛寅亮等。清朝诗人更多,有文德翼、许世昌、孙必求、丁春、陈椒、方从吉、汪栋、唐英、刘炳(九江知府)、盛乐、董榕、高植、宋五仁、钱咏等。这仅仅是从方志里查到的,很不全面,而散在诗人专集中更不知多少,遗漏是肯定的。据此,九江城区历史上建有庾楼是不争的事实。
白居易庾楼思乡,唐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而遭谗言受谤被贬到江州任司马。他出长安,过商洛,循汉水,顺长江东下,到达谪地江州。州刺史崔能亲到江边迎接,礼遇甚殷。当晚白居易写了《初到江州》诗回赠崔能,首句云:“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点明庾楼是他向往已久的名胜古迹,恰是贬官而来的复杂心情;末句则表达对刺史给予的礼遇甚为感动,“遥兄朱轮来出郭,相迎劳动使君公”。
白居易在江州度过了4年迁谪生涯。司马是州刺史的属官,“散史闲如客”,终日无所事事,只好以出游和诗酒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写了大量的诗章讴歌江州风物。多次登上庾楼,凭栏远眺,南对匡庐,北面大江,山色江景,诗兴油然而生,留下的诗作有《庾楼新岁》五言律诗。
诗人写道:
岁时销旅貌,风景独乡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
诗人对景思乡,抑郁难舒,借景吐发,自我宽抒。
还有《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山中酬江州使君史寄》、《题崔使君新楼》、《咏意》。在遇赦后任四川忠州刺使3年后转调杭州路过江州,旧地重游,再次登上庾楼写下《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有句云:“重过萧寺宿,再上庾楼行”,反映了对庾楼的眷注。
苏辙庾楼吊古,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辙,字子由,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谪官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洒税官。路过江州,慕庾楼雄峻,乘兴登楼,即以“庾楼”为题,写下五律一首。诗云:
元规情不薄,上客有殷生。
夜半酒将罢,公来坐不惊。
舞翔江月迥,谈落尘毛轻。
尘世风流尽,高楼空此名。
诗人借古人庾亮与佐吏殷浩等歌咏同乐的故事,感叹韶光易逝,功为富贵如过烟云;人去楼空,只留下一段佳话而已。
陆游盛赞庾楼。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反对和议,政治上得志,仕途上几起几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夏天,陆游离家赴任,沿运河到京口(今镇江市)溯江西上,向四川进发。沿途游山玩水,饱览名山胜迹,随观随记,写成《入蜀记》一书。8月到达江州,遍访名胜古迹和庐山寺观,住了10天才解缆开船离去。江州地方官员在庾楼设盛宴为陆游洗尘,宾主极尽欢洽。雄伟壮观的庾楼和长江庐山的秀丽,比丰盛的酒宴更加迷人,陆游大加赞赏。他对沿江所游览过的风景作一比较,对庾楼评价最高,赞叹为“绝景”。他说:“楼正对庐山双剑峰,北临大江,气象雄丽。自京口(镇江)以西,登览之地多矣,无出庾楼右者。楼不甚高,而觉江山烟去皆在几席间,真绝景也!”
伯颜庾楼斥降贼,伯颜是元朝的开国功臣,灭宋的统兵元帅,南宋德右元年(1275)正月,率兵自襄阳顺江东下,进兵九江。宋朝兵部尚书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即今庐山太平宫),吕师和江州知州钱真孙、南康(星子)军知军叶阊不战迎降。伯颜到江州后即命吕师为江州知州。师感激涕零,设宴“宴之庾公楼,饰宋宗室二女以进。伯颜怒曰:‘吾奉天子命帅问罪于宋,岂以女色移吾志乎!’斥遣之。”(《元史?吕文焕传附》羞得吕师等一班降官、降将无地自容,活现出一副摇尾气怜的可耻丑态。伯颜虽然是一个侵略者,当时年龄不到40岁,他能以事业为重,不为女色所动,给献媚者以严词斥责,不失为大将风度,其品德修养颇为后人称道。这则故事还使庾楼载入了《元史》,何棐移建复庾楼。明嘉靖五年(1526),新任九江兵备道何棐到职,颇注重文化古迹。他有感于庾亮楼荒废百年,乃决心集资重建,不久便动工。这次重建,不在原址,迁至兵备道衙署正厅左侧高阜,创建高楼五楹,取名叫“复庾楼”。楼“高二丈有奇,深广各四丈。地位迥绝,得负‘震’共‘兑’之且,开八窗,视四表,山川形胜,城郭人民,靡不在目。噫嘻!此又九江之大观也。楼之功始于嘉靖丁亥(1526)仲春,逾三月而告成”(何棐《复庾楼记》)。落成之日,何棐率僚属登楼宴会,赋诗庆贺,作文记载,极尽欢畅。诗作较多,仅录何棐诗以见其盛况。诗云:
重楼高压九江州,湓浦匡庐一览收。
宋守清风应有阁,庾公明月可无楼?
靖安每欲同民乐,樽酒何妨与客游。
日晚凭栏望江并,依依帆影度桑州。
何棐,字公辅,号笃斋,直隶大兴(北京市)人,进士出身。以南京太仆少卿调任九江兵备道,是当时赣东北的最高军政长官,此公在任期间,颇注意文化建设,除修缮名胜古迹外,还领衔续修《九江府志》,嘉靖以前的地方史料多赖收载,功不可没,至今文史工作者还多所取撷。
唐黄庾楼怀古,这首五言律诗是清代乾隆初年九江关督(关长)唐英所作的《秋日庾楼怀古》诗:
也动元规兴,西风访破楼。
浔阳依旧月,亚代可怜秋。
事业凭公论,登临吊古丘。
污人尘在否?豪迈至今留。
唐英,沈阳人,“历监奥海关;乾隆初,调九江复监督陶务”(《清史稿·唐英传》)。由于唐英监督陶务,因而这一时期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被人们以“唐窑”称之。唐英对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广印人传》载,他“工山水人物,能书、善诗,长于篆刻”。《八旗画录》又云:“其画无体不公,兼善草隶书。”他还编写过剧本,传世的有《灯下闲情》,是一位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人。这些还不是他一生最主要的。他最大的成就是研究陶瓷的烧造技术,著有《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碑记》、《陶人心语》等。这些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唐英居官九江期间,很注意和当地名士交往,诗歌唱和,名胜古迹多有题咏。又捐资扩修琵琶亭,据《听雨轩笔记》所载,其规模宏大,一亭为主,兼有楼、堂、阁、院、池、桥及围墙、古树、花木。前无先例,后无继承,是历史上自建有琵琶亭以来最宏伟的建筑群。
【注释】
①《庾楼晓望》诗在《全唐诗》里重收,即无入王贞白名下,也收入白居易名下,这就提出一个二者只有其一的总是。查《嘉靖九江府志》只收入王贞白的名下,而白居易咏庾楼的诗照收,独缺此题。这是笔者目前所见收入《庾楼晓望》最早的本子。《全唐诗》编成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嘉靖九江府志》撰成于嘉靖六年(1527),后者早于前者180年,在没有发现早于嘉靖之前的版本,我认为《庾楼晓望》应属王贞白的作品,再说《全唐诗》一诗二作者还发现好几处,表明编订时失于考证。
②关于湓口城坐落位置,我曾作过考证,认为在龙开河之西老火站一带。题目叫《湓品城故址考》,发表在《九江市志通讯》1989年第4期。
(注:该文编者有所改动。)
【作者简介】
刘晓祥,原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馆员,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著有《柴桑考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