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国学校(原名美国学堂),据《庐山续志稿》载:上世纪初,庐山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避暑胜地。鼎盛时期,在庐山居住的欧美国家的人士达4000多人。不少外籍人士常年生活在庐山。为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他们看中了庐山清静优美的教育环境。1 9 1 6年, “北长老会”、 “圣公会”会同美籍教友联合筹募建校基金,后有“复兴教会”参加。从此,一座外国学府在庐山成立了。
美国学校地处庐山中九路(原克地弗路)和中十路(原宾夕法尼亚路)之间,门牌号码系中九路281号,校舍创建于1918年,落成于1922年。两幢四层青砖石混建筑结构,前临源源流淌的长冲河,背依葱郁满目的吼虎岭,环境安谧清幽。这两幢楼房,一幢为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840平方米。另一幢为教师楼,建筑面积为1363平方米。建筑设计由美国设计师史密斯设计,校舍保持北美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楼设有完善的教室、实验室、大礼堂。教师楼设有办公厅、友谊室、洗澡间、洗衣间、卫生间、贮藏室、膳厅等一应俱全。教学楼前建有运动场、网球场、排球场、游泳池(儿童游泳池和成年人游泳池)、健身房,具有一套完整的设施。而且校舍均装有电灯、暖气设备,真可称得上是既气派又现代化。此后,学校地盘和建筑物不断扩大,到1 936年又在主楼旁建成了校长楼、图书楼、剧场、医疗室等五幢建筑。
(二)
美国学堂最早创办于1916年,是借用牯岭基督教会“医务厅”(今河西路438号)和脂红路6号(今脂红路163号)为校舍。正式挂牌“牯岭美国学堂”,至1922年搬迁入新校舍。美国学堂的创办目的是解决已达学龄的在华的驻外使节、欧美商人和传教士接受现代正规的教育和宗教的培养,包括其他外籍子女入学。
民国十六年( 1927年)因北伐战争,学校停办。1929年美国学堂又开学了。从1931年至1936年间,已是一所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校。在此期间,它颇有名声,在校就读的学生,已不单单是牯岭一隅,也不仅仅限于美籍人的子女,实际上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华中一带的重要学府。
据《美国学堂1 93 6年年报》载:学校共设1 2个班,1—4年级为初级班,5—8年级为中级班,9—1 2年级为高级班。至1937年学校停办前,共培育了两三千名学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政府收回外国租界,此校移交江西省庐山管理局接收,学校仍由美籍人承办。1937年,战争爆发,学校停办,当年7月至8月,这里是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庐山谈话会”的代表住宿地。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庐山陷敌前夕,学校校长等最后一批撤离庐山,返回美国。美国学堂沦落到日寇之手,除校舍未遭破坏,其教学设备、图书仪器等能搬运和拆卸的均被日寇掠夺一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至8月,蒋经国主持三青团“庐山夏令营”,集训三青团团员和召开三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这里是“夏令营”的总办公厅。
解放后,1 95 0年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从武汉迁入此处。就读的学生为西北、华北、华东、东北战场和苏联归来的干部和烈士子女以及志愿军干部子女。1952年.该校迁武昌。
(三)
美国学堂办学后,各国学生桃李满天下,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据庐山疗养院有关人员介绍,每年都有不少学子前来探望母校,每年从国外来庐山参访的人士很多,现举例如下:几年前,一位美籍加拿大教授寻访到这幢学校,他说这座学校是他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他对学校感到很亲切,在学校前后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去。1989年10月,在美国的“牯岭美国学堂校友会”访问团一行74人来庐山,当站在美国学校大门前唱起了牯岭美国学校校歌时,个个热泪盈眶,心潮起伏。其中有的人说,他们是1938年因日军侵占而撤离庐山。这次来庐山的访问校友中,最大的已有80岁,最小的也有68岁了,其中有些人就出生在庐山并有亲属葬于庐山,同行的还有两位曾在美国学校任教的老师和第一任美国学校校长的孙子。总领队惠先生是1937年最后一批高中毕业生。他操着还比较流利的汉语对庐山管理局的领导说,华语是他的第一语言,英语才是他的第二语言。他的庐山旧居现在是一个小商店,他特地买了一瓶好酒,说这是在中国的家里买的酒,应该带回去做纪念。
在庐山逗留的几天间,客人们四处寻觅少儿时的住所和娱乐场所。客人们对庐山的巨变惊叹不已,对庐山管理局将美国学校校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感满意。
庐山管理局热情款待了旧地重游的美国客人,对他们的活动做了周密的安排,并与客人们举行了联欢晚会。总领队惠先生说,曾经经历一场动乱的中国并不像外国一些宣传机构所说的那样混乱不安,他们自踏入中国,处处感到友情、温暖,留下了非常愉快的、深刻的印象。
2007年5月,4 8位曾在庐山牯岭美国学堂就读的学生及其后代,重游阔别70年的“故乡”庐山。
这次访问团大多是该学堂校友会成员,其中6名为上世纪初在此读书的老人,还有一些是曾在此就读的学生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后人。他们一直把庐山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故乡。
本次来访的瑞塔 奥尔古德已84岁,是访问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其父罗伊 奥尔古德曾任庐山美国学堂校长。瑞塔幼时在庐山呆了1 1年,满头银发的她哽咽地说,这是她离开庐山70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没想到学堂面貌依旧。“这让我想起了欢乐的童年,想起了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特别惊喜!”她表示,将把自己对庐山的记忆、对中国的感情带回美国,并且一直传下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日益迫近庐山,学校被迫关闭,大部分师生和家长为躲避战争,回到美国或前往亚洲其他国家。为保持联系,他们于1938年在纽约成立了牯岭美国学堂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