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4),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楚败越,属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以其地设九江郡等三郡,九江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区范围含今江西大部分地区。
汉高祖六年(前201),设豫章郡,治南昌,领十八县,九江境內有六县,即泽(治今彭泽西南)、历陵(治今德安)、柴桑(治今九江西南)、艾(治今修水渣津咐近)、海昏(治今永修东)、鄴阳(治今都昌东南)。同时设立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其冮南辖区一部分在今九江境内。
建安十四年(209),置彭泽郡,次年改武昌郡,彭泽县先后隶属此二郡
国时期,九江境地属吴,各县分属武昌、豫章、鄱阳、庐江四郡
西晋元康元年(291),考虑到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困难,遂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等十郡合并置江州,因 而名江州″,州治曾设寻阳,辖境包括江西绝大部分地区。不久,九江地区郡县有所调整,共设十县,分属于江州的豫章、鄱阳、寻阳三郡。其中海昏、永修、豫宁(治今武宁西)、艾隶属豫章郡,历陵、鄴阳隶属鄱阳郄,寻阳、柴隶属寻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十一月,撤郡设州、县。九年(589)废寻阳郡,立寻阳县,废豫章郡,置洪州总管府,废豫宁郡,置建昌县(治今永修艾城附近)。隋炀帝继位后,改州为郡,留下郡、县二级。
进入唐朝又废郡复州。武德四年(621),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贞观元年(627),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采访使,江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年(733)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江州隶属江南西道,领浔阳、彭泽、都昌三县。
五代时期,包括九江在内的江淮地区,先后为杨吴、南唐统治。
宋参照唐设道的建置,在各州、军之上设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时江西属江南东、西二路,九江地区设十县,分属东、西二路的两州一军,即江州(辖德安、彭泽、湖口、瑞昌)、洪州(辖分宁、武宁等八县)、南康军(辖星子、都昌、建昌)。江州、南康军属江南东路,洪州属冮南西路。南宋九江地区设县与北宋相同。
元统一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大政,各地设分支机构——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 都恩级。江西行省下辖十八路九州,九江地区设十县分属江州路、龙兴路、南康路。其中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渥隶属冮州路,星子、都昌、建昌隶属南康路,武宁、宁州(即分宁)隶属龙兴路
入明,改江西行省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设五道十三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三府。九江府下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星子、都昌、建昌隶属南康府,宁州、武宁则隶属南昌府。
淸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依明制。至清末,九江地区设九县一州,即九江府所辖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南康府下辖的星子、都昌、建昌三县和南昌府管辖的武宁与义宁州。
彭泽五县,星子、都昌、建昌隶属南康府,宁州、武宁则隶属南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