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艾糯米果
修水商代称艾候国,春秋时期称艾邑,汉时称艾县,现在县西渣津镇龙岗坪尚存古艾都城遗址。古艾之域喜生艾草,田埂、路旁、水边到处艾草青青。传说,这是修水古称艾地的原因。
艾草为常年生草木植物,耐虫耐旱,生命力极强。春夏两季最为鲜嫩,其芽叶翠色欲流,采摘时满手清香。
修水的香艾糯米果形状如一个表面光滑的小笼包,色泽翠绿,闻之清香,食之柔软,韧而不腻,具有温肺暖脾,散气降湿,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典故:关于青艾糯米果的来历,民间也有一说,那是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四月末,修水遭受天灾。据县志载:“洪水高州城数尺,舟行市上……乡间田地崩毁。旋复大旱,田地绝收”。灾后饥荒,许多百姓外出逃荒要饭。有一艾姓寡妇,人称艾嫂,拖着两个孩子,一天都没有讨到一口饭,傍晚时分晕倒在城外,遇一须发皆白的老道艾果施救,并告之:“可去野外采摘艾草芽叶洗净,趁滚水置锅中,加食碱煮至烂熟,略滤水捣成艾泥,冷却后配适量谷粉拌匀,做成果,上蒸笼旺火蒸熟,可度饥荒防瘟疫”。艾嫂按所指,采摘艾叶,做成许多艾果,在县城青云门外搭凉棚卖艾果、茶水。
一日,艾嫂到城内万寿宫还原,伏地三拜后,抬头看见神台上供奉的许仙真君塑像就是那救她们母子的道人,于是回去后逢人就说,是许仙真君救了她一家,救了修水的老百姓。从此“香艾糯米果”这道点心和许仙真君救众生的故事传遍了全县,并一直传至今日。香艾糯米果也成了修水宴席上一道不可缺的主食。特别是“圆生圆”牌香艾糯米果和新开发的香艾糯米汤圆,以鲜绿、清香、柔软、爽口而赢得了市场,成了招待贵宾的保健食品和旅游特色食品。
龙凤什锦汤
这是修水泰乡一道风味独特的菜肴。乡下人俗称“虾米蛋”,城里人称“什锦”,泛指由多种食物混合做成。此道菜做法简单,先把洗净的胡萝卜、莴笋、香菇、木耳、五花腊肉、腊猪肠和浸泡好的小山竹笋干切成丁末,与虾米一同用油炒过,加鸡汤或肉汤,配佐料慢火煮熟,起锅前冲入鸡蛋花,加上葱花、姜末和适量淀粉即可,但要注意稀稠适中。
这道菜色香味齐全,盛在碗里,可见红黄绿白黑五色混合,色彩斑斓;闻入鼻中莴笋香、腊肉香、虾米香、葱姜香,使人谗得口水欲滴;吃在口中,胡萝卜、莴笋、香菇、腊猪肠等是又甜又香又脆又爽。用作主食时,还可加一些弄成米粒长短的碎面条。喜辣者可适当加一此辣椒粉。冬春两季食用时,即可饱肚,还可祛风寒,这道菜不但是乡村请客必备菜,还成了城里人特色土菜馆的当家采。
禾杆扣碗肉
修水武乡山口和漫江一带做的禾杆扣碗肉,现已成为一道名菜,搬进了县城的大宾馆,成为招待贵宾、接待游客的一道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
做这道菜要求先选本地带皮的五花猪肉和瘦肉。先把肉切成约1厘米厚,5厘米宽的块状,待油热置锅中加白糖、佐料炒至赤红色,起锅后,将肉装在碗内,要求选中等薄胎兰花碗。先要在碗底铺一块切得较薄较大的瘦肉,再贴碗壁;依次铺一层瘦肉,然后一层一层的铺上五花肉,将一些不规则的放中间,一直铺到堆成堆,再用一个同样的碗扣上。外用干净禾杆(稻草)交叉捆住,放入蒸笼中至烂熟即可。
出笼后,两只碗仍然扣着端上桌,食用时才揭开。先解开捆绑的稻草,然后将两肉碗倒扣后揭去原底碗(此曰顺碗),即是一碗堆得满满的禾杆扣碗内。其特点是颜色赤红,如红烧肉;香味扑鼻,带稻草香,观之勾起食欲,闻之垂涎欲滴,尝之甜而不腻。
金枪棍子鱼
修水山区的河流汊中有一种棍子鱼,长五、六寸,背部微黄,少有鳞,全身是肉,只背脊上一根主刺,由于长其生长在无任何污染的山沟清水里,鱼肉鲜嫩,鱼汤鲜美。
金枪棍子鱼做法有几种:
做法一:取十来条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凉干取少许面粉加适量精盐调成糊状,将棍子鱼沾满面糊,置油锅中炸至金黄。食时中大蒜、生姜、辣椒等佐料过锅。这种做法色泽金黄、鱼肉鲜嫩、鱼骨酥脆,适宜下酒。
做法二:将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后撒上上层精盐,两天后取出凉干,再用茶子壳等熏至金黄,食时置锅中加香油、食醋和大蒜、生姜、辣椒等炒,后再加水微火焖10来分钟,这种做法另有一种烟熏的香味,闻之即吞口水。
做法三:将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后,置热油锅中煎至微黄,不规再采取清炖的方法。这种做法鱼汤特别鲜,尤其对病人恢复健康有益。因此,许多人喜用棍子鱼炖豆腐、炖骨头汤。
雏凤孵金蛋
这是修水山区一位大娘当年为下放知青滋补身体而特制的佳肴,因其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现在成了修水各大宾馆的名菜,而且通过知青的返城将这道佳肴传到了上海、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
这道菜的原料为栗子烧母鸡。
修水山区有许多野生栗子树,每到秋季,橙红发亮的圆栗子就会从树上迸裂开的刺球中落到树下,妇女孩子们每天起早到树下拣,拣回来风干几天后剥开壳,这里面黄黄的、圆圆的栗肉就象块饴糖,用这种野生圆栗子烧嫩母鸡,鸡肉鲜嫩,栗如蛋黄,汤鲜味美,富有营养,民间称之为“雏凤孵金蛋”。
西乡荡粉皮
修水山区农村的荡粉皮很有风味,特别是白岭一带的西乡荡粉皮最具特色。
荡粉皮先要加工,加工前先把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两天,换水后磨成米浆,用勺子把米浆舀到粉皮盆中荡均匀。粉皮盆是用铁皮做的,平底圆形卷边,直径约一尺余。打粉皮时要用两个替换,荡匀后放开水锅中,盖上锅盖约煮2分钟。捞起粉皮盆,用筷子沿周边划一圈,粉皮就会脱落。把脱落的粉皮凉晒到半干时,切成丝或方形小块再晒干。若要使荡粉皮韧性好一点,还可在米浆中加少量红薯粉。过去缺粮食时还有往米浆中加磨碎的薯丝粉、苞芦粉、荞麦粉的,做成各种各样的荡粉皮。
煮食时,可用肉汤或鸡汤,也可先将肉末置水中煮熟,然后放粉皮下锅。粉皮煮到柔软即可,多煮则会失去韧性,甚至成糊状,起锅前加葱姜末和其它佐料即可。
相传这荡粉皮曾救过伍子胥的命。春秋战国时期,楚将伍子胥为逃楚平王太子建的诛杀,而向吴国奔逃。沿途均贴告示,悬画像,重赏捕捉。伍子胥逃至吴楚交界的修水南楼岭时,见这里关防严密,官吏盘查严紧,恐难过关,心中十分着刀。村夫东皋公早闻伍子胥名节,当即就把伍子胥接到家中,设法让伍子胥过关。
东皋公发现家人黄虎纳与伍子胥面貌相象,形体也差不多,就想从这里打主意。第二天早起,见伍子胥一头白发,即拍手称好,连道:“瞒天过海,可得万全”。原来伍子胥见关卡盘查甚紧,唯恐落入敌手,想自己父亲和哥哥都已被楚平王诛杀,如若落入敌手,将会无人为他们报仇。加之伍子胥焦虑过度,一夜未寝,须发皆。东皋公顿生“瞒天过海”之计,安排家人黄虎纳穿着伍子胥的衣服,扮着伍子胥的模样;伍子胥则扮成一个买卖人。临行时黄虎纳拿起邻家一块刚凉晒的粉皮,掏了几个洞贴在脸上。至关前,守关士兵一见就怀疑,揭开粉皮见黄虎纳与伍五胥相似,认为就是伍子胥,于是围了上来意欲捉拿,黄虎纳也有意挣扎转移视线,而须发皆白已化装成买卖人的伍子胥则乘机混过了关卡,进入了吴国境地。
旋即,东皋公出面质问:“为何抓起我的家人?”士兵经查问,发现被抓的确实是黄虎纳,便放了他。这时伍子胥早已过了太平岭,到吴国的艾城了。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将东皋公所在的村叫东皋村,将过关脱险的山岭叫“太平岭”。东皋公施巧计、黄虎纳贴粉皮救伍子胥的事一直流传至今。
——《寻庐文化报》200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