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是个码头文化的城市,码头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期的《尚书?禹贡》中多次提到九江。如:"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过九江,至于东陵,在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海"等。九江的特点就是水多,除长江外,尚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有水就有船筏,有船筏就应该有码头。根据九江的考古资料推断,以及大禹治水疏九江工程需要,船筏的发明不会晚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恩格斯对人类的蒙昧时代进行分析时指出"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如果这个推断能够成立的话,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民在这里就设定了固定或不固定的原始形态码头。

商周时期,九江有中国最早的古铜矿及冶炼场地。冶炼出的铜锭和器物也需要运送到码头上去装运,那个时期的码头就应该是固定的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其中就有九江郡。郡之地域呈长形状,南北相距甚远,北至安徽之蚌埠,南达江西之瘐岭。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一部分及江西全境,九江正好穿过郡之中部。因以水得名,故名九江郡。郡治设在郡北端的寿县,因为这里靠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而长江以南"自交趾(今越南)至会稽(今浙江境内)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秦始皇曾"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守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而越入皆入丛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南野即今赣南地区,余干就是今天的余干县,还包括上饶地区的部分县。这两支秦军在江西境内大肆追迫越人,使江西的越人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劫难,不少的越人被迫逃进山区成为"山越"。使得九江郡南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衰退,人烟稀少,是一处比较贫困落后荒芜之地。而中部及平原地区的越人则迅速融合在汉民族中去。

到了汉代,汉高祖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制定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这对于恢复社会生产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分九江郡置淮南国。六年(公元前201年)又分淮南置豫章郡。豫高领十八个县,其中九江地区就占有柴桑、枭阳、历陵、彭泽、海昏、艾六县,占当时豫章郡所领县数的三分之一,而地域面积仅占豫章郡的五分之一。在这么小的地域范围内,设立了六个县,这就表明这一带人口增长特别快,经济发展异常迅猛。这当中码头所发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九江是个水运十分便利的地方,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上舟楫成为运载货物和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码头则是货物、人物、信息、风俗的集散地。所谓"坐而能知天下事,一日看尽五洲花",正是码头功能的真实写照。历史上,码头的功能成就了九江经济辉煌。早在晋代,这里就成为"来商纳贾亦一都会",码头文化便应运而生;唐代舟楫辐辏,物流通畅,为江南西道一大商港;宋代店肆林立、百业兴旺,成了湘鄂皖赣商务中心;特别是明清时期,这里成为全国"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1858年,九江成为天津条约的通商口岸,1861年英人勘定九江西门外150亩土地,作为英国"永租地"。开埠后,外国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码头,抓船运。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怡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英国麦边洋行、德国亨宝公司、日本日清气船株式会社会纷纷抢占九江滩头,设趸船、修码头、建货栈、立机构,开办水上业务。此外,美国的美孚洋行,英国的亚细亚洋行为了更好地推销煤油,他们在金鸡坡设立了起卸煤油的专用码头。从此,九江除了密密麻麻的"土码头"外,还出现一个挨一个的由洋人控制的"洋码头"。

码头不仅营造了九江这座都会城市,而且孕育了码头文化。码头文化是九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九江的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的兴盛作出了贡献。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构成了九江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同时,码头文化又深深地影响了九江人,影响了九江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了九江这座城市的个性表达。

凡是码头文化城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放意识强,吸收能力快。他们有开阔而不保守的眼界,包容而不狭隘的胸怀。这一点从九江人的衣食住行中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九江人穿戴很讲究、很时尚,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修饰而不露雕刻","自然而不显简陋"。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头,打扮得时尚、前卫、漂亮。在饮食方面,九江云集了各派名师,川、湘、鄂、鲁、粤等各种菜系齐汇。饮食风味主体呈江淮风格,菜肴以淮扬菜系为主,逐步形成了博采南北风味之长,并蓄江南水乡之美的饮食特色。九江房屋既有徽派的居民建筑,亦有苏州园林建筑;既有西方的新复古主义建筑,还有东方的乡土建筑。特别是九江大中路的老店铺;其建筑装饰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使得这条街更具个性特色,别有一番风貌。在改善交通方面,九江人的意识最强烈。早在1904年九江籍内阁侍读学士李盛铎等人就向清廷奏请由江西自行修建南浔铁路的奏章,得到了朝廷允准,光绪三十三年全线勘察完毕,并动工兴建,1915年举行通车典礼,它是江西第一条营业性货客运线路。为了方便登庐游客,两江总督拔银五万两,于1910年修筑了全省第一条公路--九莲公路。1930年九江又在官牌夹修筑飞机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九江交通的发展突飞猛进。京九铁路贯通南北,武九、合九、铜九铁路横穿东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有福银、九景、武吉等线。庐山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线。集装箱外轮码头的轮船可通七大洲五大洋。如今九江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九江人的开放包容理念,贯穿了整个九江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空间。就拿语言来讲,九江的方言有赣语、江淮官话、客家话等。其中江淮官话最能代表九江话。江淮官话属北方语系,但九江话里却吸收了很多其他地方方言的习惯语,如九江过去称吃早餐为"过早"就是武汉人习惯方言。九江人称睡觉叫"睏醒",这"睏醒"就是吴越地区的习惯方言。至于在称呼上,由于各个家庭组织成员不同,叫法也不统一。九江人称祖父祖母为公公婆婆,但有的南北方人组成的家庭或北方人的家庭却称爷爷奶奶。九江人过去称父母亲为爹爹嗯妈,但现在却称爸爸嗯妈或者称爸妈。在节日风俗方面,九江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接纳了很多西方传统节日,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复活节等。

九江人的包容性和开放意识历史非常悠久。公元381年慧远来庐山宣扬佛法,他冲破宗教排他性的樊篱,把外来的佛教思想,尽可能与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起来,以佛学为主,融合、渗透当时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儒道等学说,创立了佛教中国化的净土宗。这个宗派在我国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在国内外都有相当广泛的信徒。受码头文化的影响,九江宗教界的排他性并不明显,其包容性却特别张扬。九江的能仁寺是九江市区内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自古就是佛教禅宗弘扬佛法的道场。清末时,这里却改成万寿宫,成了供奉许旌阳的庙堂。南门湖堤上的天花宫,原是祭祀中国民间神送子娘娘地方。现在不但有送子娘娘,而且还有西方诸佛,连佛教协会也搬在那里办公,东西方诸神荟集在一起,共享人间香火。在九江的寺庙中,甚至还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和尚道士同居一堂,各敬各的神,各烧各的香。

     

 

 

                                 ——《寻庐文化报》200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