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年(1840年),日本东都乐丛堂缩刻了一套蔡寿祺的《策学总纂大成》,其书为线装,有精致绫裱函套,计六册,四十六卷。半页字双行,行40字,白口单鱼尾,上下单栏。书高11、宽7.2厘米,字仅1.5毫米见方。
蔡寿祺(1816-1888)榜名殿齐,谱名金鸾,字子翔,号梅庵,一号公浦,江西九江人。17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24岁联捷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进士,名列二甲第73名。朝考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职教馆编修。曾先后在任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协理等职。一生追逐官场,然而仕途并不得志,仅因年资和业绩“钦加四品衔,累进中宪大夫”。但是他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作颇为宏富,著有:《梦绿草堂抄》24卷、《居乐斋文抄》12卷、《凤萧词》5卷、《心齐诗帖》2卷、《蓉城偈笔》6卷、《尚友诗录》400卷、《故友诗录》80卷、《直若采凤集》5卷、《国朝闺阁诗抄》100卷、《续抄》10卷等,而他于光绪三年编纂的《策学总纂大成》却鲜为人提及。所谓策学乃是封建会科举制度的应策之学。它是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件,多就政治经济问题发问,由应试者对答,清代未朝,统治者采用维新运动者的主张,废八股,用策记作为科举的一个项目。
八股文曾经长时间是明清科举制度的考试文体,其内容空泛,形式呆板、极大地束缚了考生的思想。这一点蔡寿祺是早有体会的,他在《策学总纂大成》叙中道:“国家取士,经义外兼制策,非广览博观,精识而详说者,文长工,恒弗录。年来务为声律排偶之学,条对一拐,竟以虚衔塞责、甚者不可句读”。为了适应科举策学的需求、蔡寿祺采书一百数十种,编纂了这本《策学总纂大成》、它将《十三经》、《二十二史》、《策要案纂要》、《金壁正续编》、《修凤楼》、《皇清经解》、《三通》、《困学纪闻》、《日知录》等书精华以及各名人经解史论之精要统统收录之内,内容极为丰富、可称得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摘录本。
该书印刷精美、字虽仅在1.5毫米见方,但墨色均匀,个个清晰悦目,因体积较小,非常便于携带,是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袖珍线装本。
——《玩珍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