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北幕阜山区的修水县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地方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与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美食佳肴和风味小吃,这里特向大家介绍最著名的十大地方传统特色食品。

庐山西海源头幕阜山区的修水县,是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的故乡;是演绎世人难解的“义宁陈氏”现象的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的祖居;是升起第一面军旗,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的地方。这里山格外绿,水格外甜,空气格外清新,人格外热情,姑娘漂亮,小伙豪爽,物产丰富,美食多,风味好。

修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上奉山背文化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修水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狩猎、耕作和生活。渣津龙岗坪古艾文化遗址说明商周时期那里曾是繁华的古艾都城。“三敕崇恩禅院”证明修水是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发祥地。宋代一朝出48位进士的杭口双井山谷故里仍留下值得后人研究的“进士文化”现象。“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奖匾见证了修水宁红茶文化的辉煌。“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的誉称证明了修水的风味饮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

修水县城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工作之余或泡茶馆,品修水著名的双井绿、宁红茶和神茶;或坐在中心广场茶摊上,喝修水特有的菊花茶和各式风味的香料茶。就餐可在沿江路、滨江路选一家餐馆,一边饱口福,品尝修水独特的美食佳肴;一边饱眼福,看看沿河的青山绿水。县城及附近几十宾家馆饭店,罐煨番鸭、三熏火锅、明笋肚片、淮山板鸭、板栗烧肉……不论是粤鲁川名菜,还是苏扬淮风味,这里应有尽有。

想吃地方传统食品最好选择有代表的乡镇。修水自唐贞元十三年从武宁分西八乡设分宁县,这“高、崇、奉、武、仁、西、安、泰”西八乡是根据不同地域和风情划分的旧时行政区域,各有其风景名胜,也各有风味美食。义宁及以西的杭口、西港为高乡,您游南崖山谷公园,荡十里秀水明月湾,瞩双井山谷墓和高峰书院之余,要想法吃上专为招待贵客而特制的香芋包销子、吃上全县闻名的黄王凉粉冻;布甲、程坊为崇乡,您布甲溶洞探奇,程坊崇湖泛舟时,要想法吃上布甲方香艾糯米果和程坊的金枪棍子鱼;黄港、上奉、何市为奉乡,您游五连池瀑布,考察山背文化遗址和古民居建筑后,要设法品尝奉乡的淮山板鸭汤和红娘过江酒;山口、漫江为武乡,您考察宁红茶基地,游漫江古街、忆昔日码头之繁华时,定要想法喝上那里的干姜香料茶和禾秆扣碗肉;大桥、白岭分别为仁乡、西乡,您游黄龙山、拜崇恩寺、泡泰清温泉,瞻苏区遗址后,要吃上仁乡的斋味豆猪肝和西乡畅粉皮;桃里、三都、四都为泰戈尔乡,您游东岭石林,瞻桃里陈家大屋时,要吃上泰乡的龙凤什绵汤和清水岩煎饺。

修水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全县除汉族外,还杂居着回、苗、壮、畲、傣等10多个少数民族;还有清朝中、晚期从福建、广东和本省赣南迁来的许多客家人。修水把客家人叫怀远人,怀远女客心灵手巧,热情好客,创制了许多风味独特的菜肴和点心。水晶汤哨子、白切蒸腊肉、碱灰粑、糍花片、印花米果等都是客家的美食。

香芋哨子

哨子是修水的传统的美食,独具修水地方风味和特色。好客的修水人也常以香芋包哨子礼待贵客。香芋包哨子,因其皮嫩、馅香、爽口、开胃著称。

香芋包哨子用料和做法均很讲究,先将新鲜香芋洗净煮熟去皮,趁热加少许精盐后捣成糊状,冷却后将红薯粉拌入其中,加猪油或炼熟的植物油搅拌做成面团,搓匀成坯,然后包入馅料即成。馅料有四种:爱吃甜食者用炒熟的芝麻、花生、桔饼研成末,加白糖、桂花拌香油作糖馅;爱吃咸食可用腊肉、腊猪肠、冬笋或小山竹笋干、油豆腐丁,加大蒜、虾仁炒熟做肉馅。做成的哨子一般是上尖细或鸭嘴状,下圆大光滑,皮薄但表面不得有裂缝。可上蒸笼,也可下锅水煮。蒸熟的可连蒸笼端上席,另备酱油、食醋等佐料碟子蘸着吃;煮熟的只要在汤中加葱蒜姜末等佐料就行。蒸煮熟的哨子晶莹剔透,清香扑鼻,食之柔软可口,回味久长。

近年来,修水哨子不断拓展市场,尤其是“圆生圆”牌香芋包哨子,多次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点”和“中华名小吃”

典故:香芋包哨子的民间传说。一说古时,修水地方经常山洪暴发,农田、村庄遭灾,农作物常常颗粒无收。后来,大禹来到修水治理水患,曾登黄龙山观看水的走向。晋代葛洪《幕阜山记》:“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勒石钤铭’。”并组织民众治理了水患。百姓感其功德,纷纷去找食物做顿饭给大禹送行。有的上山打猎,有的田边挖芋,有的河中捞虾,把山芋煮熟做成皮子,把兽肉和虾米当作馅料,包成了一种食品,外形圆圆的,上面有个尖顶,取名为大果,用来招待大禹。此后,修水人都做这种大果供奉大禹,并代代相传,而且越做越精,成为修水食品中的一绝。这种大果就是现在哨的子,现在幕阜大山中仍有人称哨子为大果。

另一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战。朱军败至武宁,正在埋锅做饭,哨兵忽报“陈军追来!”伙夫只好把煮熟的芋头和炒好的菜一同带着撤退。到修水后,煮熟的芋头被颠长簸成了糊。伙夫正犯难,有哨兵急中生智说:“干脆拌匀后揉搓成果,把菜包到里面蒸熟来吃”。伙夫就按哨兵说的,做成一个个包着菜馅的芋头薯粉果,蒸熟以后分给士兵,众人均觉味美,问伙夫这是什么东西,伙夫感谢哨兵的好主意,随口答道:“哨子”。后来人们将“哨”字改为“哨”字,并称为香芋包哨子,把这名字和做法一直传了下来。

                                 ——《寻庐文化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