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塔,位于莲牯路步行登山到达小天池终点或从北山登山公路园门右侧2 0 0米处,它和望江亭、诺那塔院是北山公路登山游览的第一个著名景点。

    处在小天池的原“陆军第9 9军抗战将士纪念碑塔”,建于1 9 4 6年9月,碑座四方形,碑身三角形,高约1 0米。正面镌刻“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行大字。石碑两侧,上刻有国民政府党\政、军要人及社会名流题字共28幅。碑塔四周,松柏围绕,庄严肃穆。这2 8幅题字人物有抗日名将冯玉祥、蒋光鼐、薛岳、郑洞国、杜聿明、蔡廷锴、唐生智等,还有爱国名流雷洁琼、张伯苓、黄毓荃、卓立、朱子桥、朱益之、韩大载、柏烈武等,此外还有蒋介石、陈诚、王陵基的题词。

    据《浔阳晚报》刊载郑睿东文章:“在九江军分区第一干休所院子里,发现一块青石碑,上刻国民党9 9路军抗日英雄纪念碑,碑长1.7米,宽0.9米,有三个人的题款,其中一位是有名的抗日将领蒋光鼐落款。从落款署名可知蒋光鼐于民国三十五年(1 9 4 6年)4月奉题于庐山。”这次九江发现的这块碑刻,可以与庐山小天池“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塔”联系起来分析。应是当年毁坏这座碑塔时,将其中2 8幅名人题字的石刻敲碎或散落的一块石碑。经查阅有关资料,蒋光鼐是一位显赫人物,主张联共抗日,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 9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及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统辖99军,后99军又改属薛岳部。据悉,在该军内部仍然有不少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碑塔前还建有一座“石门牌坊”,牌坊正面有石刻门联:“灵终庐狱”、“气壮天池”。横联:“浩气长存”。落款署名为梁汉民题。牌坊后面也有石刻门联:“天地正气”、“古今完人”。横联:“捍国卫民”。

    据史料介绍,该碑塔为国民政府陆军第9 9军,辖6 0、9 2、9 9、1 9 7四个师,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奉命先后参加淞沪、鲁南、浙赣、武汉、长沙、常德、长衡、桂南、鄂西会战等诸战役,不怕流血牺牲,艰苦作战,英勇杀敌,尸横阵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 9 4 5年9月3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后,第99军奉命驻军九江。   

    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军军长梁汉民暨副军长甘清池,参谋长梁为焯,师长黄保德、朱志席等,为缅怀情逾手足的忠勇袍泽,特在庐山小天池建纪念碑塔一座,“永彰诸先烈之丰功盛烈,与庐山并存不朽”。碑塔于民国三十孟年(1 94 6年)4月动工,9月竣工。与纪念碑塔同时建成的,尚有九级台阶而上的“烈灵台”亭,即现在的“望江亭”。当时是用作供奉烈士牌位的,台为灰砌墙,八方走廊,七根四面体的柱子,稳稳地支撑着似伞的红色圆顶,台正面是敞开的“八”字形,前面两个九级台阶,寓意“九十九”军之意。这座“烈灵台”,给人的印象是安详、稳重而庄严。

    解放后,“9 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塔被”改为“革命烈士纪念塔”,同时,将“烈灵台”改建为仿古建筑“望江亭”。仍保持红色伞形圆顶,亭处三面临悬崖绝壁,下临数百米的深壑,远远看去,恰似瀑布云中的“云中仙阁”,极为壮观。

    “文革”中,“革命烈士纪念塔”和塔前的“石门碑坊”一并遭到破坏,成为一片废墟。“文革”后,原推倒的“石门牌坊”又重新竖起。遗憾的是“石门牌坊”上的石刻对联残缺不全,左联只剩“庐狱”二字,右联只剩“气壮”二字,这本是历史文化景点的大门,其对联如此不伦不类,确是影响庐山的形象。许多游客进山游览“望江亭”时,首先看到的这座“石门牌坊”的对联,令人不解。我也听见有的游客说:“我们到庐山看过许多景点都很满意,看了小天池‘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遗址及‘石门牌坊’的石刻对联,感到还有美中不足,有损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形象,希望庐山给予恢复原貌,让‘望江亭’不再孤独。”(注:这是2007年前的状况)

    现在这里所剩的著名景点,就是一座孤独的“望江亭”。但是这座“望江亭”选址极好,它犹如处在一幅山水画的中心,成为山水画的点睛之笔,恰好显示了人文景观与大自然相融成功的典范。游客无不纷纷前往一睹为快。

    “望江亭”视野开阔,映在眼前的就是浩荡的长江,水天一色。正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名诗中所说,“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描绘了长江两岸景色迷人的人文风情。从这里看到九江城区的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这里还是庐山观云雾的绝佳之处,庐山云雾多自绵绣谷、小天池山下的深壑中冉冉升起,像海水波涛一样上涌,又像三叠泉瀑布一样下泻,汹涌澎湃,变化莫测。“望江亭”也就在这样的云流中时隐时现,令人叫绝。摄影家们最感兴趣的是“庐山瀑布云”,他们大多数是从这里选择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