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天圣年间,义门陈氏家长陈泰上奏义门历朝种种事迹情况时说到过:因义门陈氏人多家贫,田畴不广,供给不足,每年夏天需讨借四千石粮食才能度过春荒,全家都喝稀饭,以菜充饥。

一日早朝,为了鼓励百姓安居乐业,皇上下旨,每年接济四千石粮给义门陈这个大家庭,当时陈氏管家陈旭谢过龙恩,只接受了一半,说:"惜而食可以及秋。"皇上赞曰:"诚哉义门也"。

义门陈举家数千口,在德安邹桥、磨溪、车桥、宝塔、河东等乡有多处庄田。话说德安县城义峰山一带,除了陈氏的田庄外,同时还有邱、万、李、张、余等十余家田庄农田,交错耕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到秋天,成群的蝗虫由天而降,黑压压地来,呼啦啦地去,好端端的稻谷,不要半顿饭的功夫,就被糟塌得精光。老百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出点谷子,瞬间就泡了"蝗汤"。有的人烧香拜菩萨,没有用;有的人围住田埂,用破布片扎在竹竿头上赶,赶了前面,来了后面,赶了左边,来了右边。

蝗虫成灾并不亚于水火为害。上了年岁的老人也许比我们更清楚。那时,又没有农药可打,只有听天由命,任蝗摆布。

说来也怪,蝗虫好象知人性,崇仁义,竟然鬼使神差一般,别的姓氏田里有蝗虫,义门陈氏田庄的田里就没有,即使相邻的田块,虫就是不进陈氏金黄色的田里去。义门人的田里真是种谷得谷,种豆得豆,年年丰收,快快丰产。尽管田少人多,倒也丰衣足食,并无饥寒之忧。民间传为奇闻。

一晃到了宋英宗年间,这个皇帝在位四年,江南就遭到四次特大蝗灾,很多农家颗粒无收,甚至不少青苗都被蝗虫所毁。可是义门陈氏的田庄却一片生机,连续四个好丰年,课税贡赋皆超额完成。

江南路州转运使经过这里,下马细看,非常惊奇,确证传闻不假。于是转禀当朝状元胡旦,胡旦回滨海述职时,路过德安,还特意考察核准此事,写下一篇《义门记》,说明"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为推崇孝道,弘扬义举,用以教化子民,他专意回到京城,请下皇封,御笔亲书"义丰"二字,义门人就在山上铭石以为记念。

当地的官员在县城西边如翡翠屏障般的高山上,建有"义丰亭"一座,耸立在绿树丛中。山因此得名义丰山。

也许是陈氏子孙不想显山露水,也许是别的田庄感到有点刺激,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铭石不到一年,就不见了。"义丰亭"也改为"望敷亭",义丰山本是一座山峰,金鸡独立般屹立在城西。"义丰"之为"义峰"。也就不必深究,无人深究了。"假作真来真亦假"的事,恐怕还有不少呢!

 

                                                           ——《寻庐文化报》200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