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鱼为庐山特产“三石”之一。庐山山石鱼俗名绣花针,是一种生活在庐山山涧溪流、深潭中的野生小动物。个体很小,主体长一般只有15—25毫米,体色微淡,无鳞,体侧有8—14条直立黑条纹。因它生活流水中,常栖息在水中石岩上,故名为石鱼。据民国版《庐山志》载“庐山石鱼可作食品,为庐山名产”。

庐山石鱼,以前有关书藉曾将它归属为弹涂鱼科。1980年中国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重新做出鉴定,确认属鲈形目,虾虎鱼科,分为栉虾虎和克氏节虾虎两种。它的古称叫“沙鱼鲳”这是因为它既喜欢在清凉水潭的石隙中巢栖,又爱在浅澈沙石底质的水涧中生殖、繁衍。

“飞瀑之下,必有深渊”。它不仅为庐山增添了无尽的秀色。也为石鱼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每当“五一”节前后,隆隆的雷雨洒过,首期“鱼汛”来临。石鱼随着翻滚的水潮,沿着山涧浮游而下,泻集在深潭中,一直延续到夏末秋初。头一、二、三汛期的石鱼,质嫩体小,个头均称,加工后,色彩米黄,光泽透明,其味极鲜嫩香醇,且营养丰富,尤为产妇难得补品。

主料:干石鱼50克,马铃薯750克

调料辅料:瘦猪肉150克,香菇、春笋各少许,面包渣500克,鸡蛋三只,生粉,味精,葱,姜各少许,猪油(实耗100克)

烹制方法:1、将马铃薯煮熟后,去皮揉成泥状,用生粉加入盐和好待用。

2、将石鱼水泡洗净,煸炒一下,倒出锅,再将瘦肉、香菇、春笋切成丁状,上浆过油捞出,加入其他配料,制成馅心待用。

3、把和好的马铃薯泥做成比鸡蛋略小的丸子,里面包上制好的馅心。

4、鸡蛋打散,把做好的丸子在蛋液里粘一下,粘上面包渣。

5、将做好的丸子过油成熟,炸至金黄色,捞出上盘即成。

6、技术关键:①面包渣必须用咸制成,否则影响口味。②包馅心时,三石均匀鱼丸要大小一致。⑧切实掌握好过油火候。

典故:“相传古时九江有一个大户商家,五月份端午节请客,用自家厨师作的特色菜,即马铃薯泥包肉馅,油炸成丸子名叫油炸果丸,让客人品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有一年厨师将做好的加料肉馅放在桌上待用,一不小心被狗偷吃了一些,这可不好办,马上要开席再做肉馅来不及了,厨师急中生智,立即将手边的泡好石鱼,加辅料做成石鱼馅,包成油炸果丸,盛盘上来。客人品尝后说味口太好了。主人见一片赞扬声,非常高兴。待酒席结束之后。主人来到厨房询问,准备表扬厨师。开始厨师不明来意,心存余悸以为东家要来责问,只好如实道出肉馅被狗偷吃的原委。无奈自作主张用石鱼代替,请求东家谅解。可是东家不但没有责怪,当即表扬了厨师的厨艺高超,还吩咐以后待客,要用石鱼做果丸。从此,庐山石鱼果丸在市面流传开来。 

                                ——《寻庐文化报》200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