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味豆猪

这是一道原流传在修水渣津、大桥及白岭一带的风味特色菜。现已进入县城,作为修水招待来宾的传统佳肴。

这道菜做法简单,选用石磨磨过的较粗糙的豆渣,滤去豆汁后置锅内炒熟,装入箱盒内压紧,待豆渣发霉收毛后,取出切片晒干,再用熏腊肉的方法进行熏制好成。这道菜炒食时须加大蒜、豆鼓、白辣椒,并应加适量水焖熟,使豆渣干软化。白辣椒是用滚水氽熟后晒成半干的辣椒,口感十分脆爽,又因豆渣干色形如熏过的腊猪肝,吃起来别有风味,成为城乡的一道名菜,有“豆制猪肝”的美称。

 

泰乡炒米粉

这是一道雅俗共赏的风味佳肴。其主产就是修水东片区包括义宁、黄港、三都一带的米粉,现在全县各地都有加工,但很难赶上正宗的泰乡米粉风味。

泰乡米粉加工需选上等大米洗净浸泡数日,待米粒粒浸泡到转味时捞起磨成米浆,滤去水后拍成10厘米粗,15厘米长的团状放沸水中煮至八成熟,捞起后放石礁中春熟,再放到专门榨米粉的铁筒里压榨,铁筒底部有许多筛眼,米粉被压榨从筛眼中流出来到滚水中烫过,再捞起晒干。

炒米粉时先将干米粉浸胀,油锅里先炒肉丝、嫩南瓜丝、姜丝、大蒜等,再倒入浸胀的米粉同炒,加肉汤、酱油及佐料,再倒入浸胀的米同炒,加肉汤、酱油及佐料,喜辣者再加入少量辣椒粉。起锅时香喷喷,让人馋涎欲滴,这种米粉吃起来有韧性,特别爽滑可口。

 

清水岩煎饺

修水四都镇的清水岩溶洞,过去洞口有一观音寺,寺中传下的煎素饺很有名气。随着旅游的开发,现在清水岩煎饺,影响日众,不少人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把煎好的饺子打包带给家人品尝。

清水岩煎饺做工讲究。一是饺子皮系选用小石磨磨的麦粉,有韧性,口感好,薄可见光,但煎后又不烂。二是馅料用炒熟的家鸡蛋、山韭菜、猴头花和野生香菇烘干研成的末拌做而成,素料特别香,多食不腻。现在除素料煎饺外,还有猪肉煎饺和牛肉煎饺。三是煎法不同,油锅8分热时将做好的饺子铺在锅里,置中火上筛动锅里饺子几分钟,再加汤焖熟。起锅时将饺子倒扣于盘中,饺子色泽金黄、香而不焦,香软爽口。

罐煨番鸭

湘鄂赣毗邻的十县,农村百姓家都爱养番鸭。这番鸭与普通鸭子不同,喜吃虫子和青草,可在门前屋后旱地放养,而且生长快,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湘鄂赣毗邻县区都有这道名菜。不过,修水厨师因用料不同,做出的味道更鲜,营养更均衡。

烹制方法:取新鲜番鸭腿肉剁成2—3厘米小块,取水发茶树菇切成寸长小段,在热油锅中加姜片,蒜头、食盐、味精等炒过,装入陶罐中,加汤盖置炭火中煨2~3小时即可。特点是味醇厚、汤汁浓、肉鲜嫩、营养丰富。

 

三熏火锅

修水的三熏火锅系根据川菜“毛肚火锅”的做法,利用修水特有的熏制腊味和出产的花椒而创制的,因味道独特,现已成修水一道名菜。

烹制方法:熏制的腊猪尾巴、腊猪(牛)肝和溪口的烟熏油豆腐。将洗净煮熟的腊猪尾巴切成小段,腊猪(牛)肝切成薄片,连同烟熏油豆腐放入锅中,加姜片、山椒、花椒、胡椒和肉汤等佐料,煮沸后倒入锅内继续煮。再将浸胀的薯粉丝、碱灰耙、豆芽、豆腐油、香菜等用盘另装备用,客人可随吃随烫。

 

明笋肚片

山东名菜有“云片肚片”,修水厨师用修水特产的明笋做出的明笋肚片,不仅保持其软嫩脆爽的特点,而且形状美,口感好。

修水山区盛产楠竹,用楠竹笋腌制的明笋颜色雪白,口感脆爽。修水的明笋肚片,就是用熟猪白肚和水发明笋切制的笋片作原料,就是用熟猪白肚和水发明笋切制的笋片作原料。先去掉猪白肚片的肉油,斜刀切成约5厘米长,2~3厘米宽的薄片,油锅烧热后倒入肚片炒至出油后,再倒入笋片炒过,加红辣椒片、蒜苗、姜末等佐料,以肉汤煮之,起锅时稍加芡即成。特点是肚片滑嫩,笋片脆爽,而且红、绿、白三色相配,形成美感。

 

腌菜蒸肉

修水的腌菜蒸肉之能上宾馆宴席,是因其风味独特,至于菜名,叫腌菜蒸肉、东坡肉、扣肉的都有。

蒸制这种肉的腌菜是修水人自制的芥菜干,修水人称为腌(盐)菜干。取上等带皮五花肉放沸水中煮至五成熟,捞起后擦去皮上油水,趁热抹上酱油,切成6~7厘米长,1厘米厚的片,注意皮不要切断。将水发芥菜干铺碗底,切几个小尖椒、大蒜头铺上,再撒上姜末、胡椒粉,加料酒、精盐等佐料,再将肉皮朝下压在干菜上,用碗扣住上笼蒸熟。取出时翻扣至盘内即可。特点是色赫味香肉熟烂,食之不腻,干菜咀嚼有味。

 

                               ——《寻庐文化报》200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