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黄精汤

绿豆是武宁的土特产,享有盛名。用绿豆100克、黄精50克加水适量,炖至绿豆熟透即成。食之可防暑消渴、治血虚头痛等病。(舒实波)

 

四色银鱼

取鲜银鱼400克、武宁山香菇70克(水发),将银鱼洗净用葱姜汁腌15分钟取出,加蛋清、干淀粉浆好待用,竹笋、香菇、红椒均切成细丝。将银鱼入四成热的油锅划油涝出,锅留底油放姜丝、蒜米炒香,再放香菇丝、笋丝、红椒丝加少许高汤炒匀调味,然后加银鱼、白醋翻炒勾芡,淋上明油即可。(周烘)

 

“玉版”炒腊肉

板笋因形似玉而称“玉板”取笋去壳,煮熟压扁,晒干而成。食时浸软后铡成薄片,与烟熏腊肉同炒,其味鲜美可口。笋又称“节节高”,为民俗农历大年夜合家团;圆宴之必备菜肴,取其预祝来年家运亨通、年胜一年的吉祥之意,亦为喜庆宴之常用菜。喜辣食者稍加椒末,置于火炉上炖食,色味更佳。

板笋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消渴、利水道”的药用功能,老少皆宜,对人体很有裨益。

 

糖醋银鱼

取鲜银鱼500克。加盐、料酒、葱、姜略腌,取出后挤出水份,拣出葱姜后,放入淀粉、吉狮粉拍干入油炸至外脆里嫩。糖醋汁熬好,倒银鱼翻匀即可。  

 

咸甜包哨子

“包哨子”是武宁县境西北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可供品尝,又能饱腹,鲜味可口,山乡佳肴。

制作:哨子的做法很独特,芋头煮熟去皮,捣烂成泥,掺入适量的蕨粉或葛粉或薯粉,拌和后摘团捏成口袋形,包进馅料,蒸熟食用。蕨粉和葛粉细嫩、性凉营养价值高,但不易得,现通用薯粉,性质略差。

包哨子可分甜、咸两种,甜馅用白(红)糖、熟芝麻、桔饼末、红枣肉等掺以熟猪油。咸馅用瘦猪肉、香菇、水竹笋等斩碎,和以葱或蒜花,用腊肉则香味更佳。一般家庭普通食用多取用时菜作馅。

兰花片

是春节期间的一道宴酒菜。先将薯粉掺入黑芝麻、白糖,用温水调匀,搓成棒状,放锅内煮熟,起锅待冷却后切成小薄片,晒片备用。食时放油锅内爆炸,起锅即食,亦可封存待食,香脆味美可口。

 

八宝什锦汤

“什锦汤,喷喷香,一道家乡菜,吃个碗底朝天精打光。”几句俚语,道出了武宁头道名菜,这道原于山乡的俗菜。

如今走出大山,闯入城市,步入餐馆,成为经典菜肴。其色,红黄绿白黑,五彩缤纷;其香,黑芝麻花生胡椒末,诸香杂陈;其鲜,香菇虾米水竹笋,诸鲜毕露;其嫩,蛋花豆腐,落口消融;其营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油而不腻,味道醇厚,闻之香甜,食之润口,余味隽永。

什锦汤的原料随地可取,烹调易中有难,将红白萝卜、竹笋、香菇、粉丝、马蹄、南瓜桃、熟拆骨肉、熟生仁、豆腐仔各50克,斩成米粒状,刀工要求细而不粉,加精炼油将以上原料炒香,然后放入高汤煮开5分钟,调味勾芡后成羹状,再打入蛋花,撒上熟虾米、熟生仁末、胡椒粉、葱花即成。制作时火候旺中求慢,下芡起锅,亦极有讲究,芡少则成清汤,渣沉底而不浮,芡多则成糊糊,浓而乏味。尤其是选料,要求荤素、软硬、色调三搭配。烧制得当与否,全凭实践多而产生微妙感觉,手艺好的家庭主妇不用味精高汤,能烧出一道味美香甜,斑澜色彩的八宝什锦汤。

 

红米寒婆粑

 

碱水粑(早年称“寒婆粑”)是用武宁特产红粳米磨浆,掺以碱水,猛火蒸熟,味似猪肝,色同琥珀,久储不坏。乡间多用早稻杆烧灰滤水代碱,其味较之市场出售之冰碱泡水更具香味。与包心白菜同煮,饱腹暖身;与腊肉同炒,下酒佳肴是为武宁一道独特美食。

碱水粑早称婆粑。寒婆本为韩婆,丈夫早丧,遗下三子,大儿出戌边关,二儿征守海疆,三儿又被征役夫,均无音讯。韩婆盼儿心切,不时登山远眺,在一次暴风雪中,冻死坡前。乡人为之收殓,修坟立碑“韩婆坟”,后人称“寒婆”。至今船滩辽田一带以其忌辰农历正月二十四日之晴雨,预卜早春气候变化之习俗。如是日天气晴朗,便说寒婆捡到干柴,早春气候必好,反之,必将是一个露雨低温的坏天气。清代文人游览九宫山时,绕道至寒婆坟凭吊这位不幸的老人,有感留诗:“半弓新月落山坡,石齿层层透露多,细雨如膏草如发,遗梳犹自说韩婆。”九宫奇景之一的“韩婆遗梳”即指此处。

韩婆生前全赖乡亲接济,因见众人也是贫困,以大米磨浆蒸熟成粑,每日切下数片,和以野菜煮食。日久米粑发霉变酸。试以禾草灰水掺米浆,可存放多日,不酸不霉以后乡人每逢韩婆忌日,便将此粑作供品,以示怀念。此后此种粑果制作方法,传至县西各地,成为传统食品,因掺和了碱水,便称之为“碱水粑”,以红米制成为佳品,“寒婆粑”之名逐渐被遗忘湮没。

 

麻糍粑

“是武宁民间过年盛行的一种风味食品。做法是:将蒸熟的糯米饭倒入木桶捣烂,涂清油于磨石上,把糯米饭团在石磨上甩打,或在礁臼里用木锤捣烂,至饭粒完全冷却后,切成四方块放入盛冬水的缸中。食用时,切小方块入锅油煎或油炸,撒糖即可,色澄黄,味香甜。”

 

薯粉丸子雪花丸子

将煮熟芋头和薯粉做成面团为主料,将面团搓成小圆果或扁圆果,水煮或放油炒熟后加调味品及大蒜或葱花即可食用的,称“薯粉丸子”;将等量的糯米粉和粳米粉掺和,加水调成粉团,再搓捏成小圆果,待水开后放入,煮熟捞起,拌以芝麻、白糖即成的,称“雪花丸子”,细嫩松软,香甜而不腻。是待客佳品。

 

印粑

 

是武宁农村普遍兴行的一种礼节性食品。做法极为讲究,用70%粘米和30%糯米混合舂成粉,先用开水调好粉芡,这是一道关健工序,稍有疏忽,便三天三夜蒸它不熟;再将粉芡与所需米粉揉和成团,然后捏成一个个小团放进“粑印”里用力压成印粑,蒸熟后便可食用。这种粑美观、可口,疏软而不粘牙,是武宁尤其是大洞乡逢年过节家家必备的食品;小儿满月或做周岁上外婆家时,更是外婆家必备的“回蓝礼”,回家后分送左邻右舍,以示清吉祥和。做粑时全家动手,热闹非常。这种“粑印”内或雕双鱼、鸟,或雕喜、吉祥字样,或雕各种花草等图案。

 

                                 ——《寻庐文化报》2007.10期